污水处理厂里,褐色的浊流在生物池中翻滚“洗澡”,转眼变身清波;污泥车间,黑乎乎的“泥饼”经过脱水工艺,被送往专用填埋场;地下管网,灵活的管道“机器人医生”正为城市“肠道”做淤堵检查……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在悄悄改变着西宁的水生态。
看!清晨的湟水河畔就是最好的见证——微风拂过清澈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沿途步道上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几位老人倚着栏杆,手指点着河面数野鸭:“一、二、三……看那只绿头鸭在觅食,现在河水越来越清澈了,很多野生鸟类都来这里安家了。”
牢记“国之大者”,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定位,以生态环保“守护人”职责,着力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短板,系统谋划部署新建污水处理厂、管网混错接治理等一系列水环境治理举措,让城市的生态底色愈发浓郁。
湟水河畔“净水器”
“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排向了哪里?”“污水如何摇身一变成清水?”在湟水河畔,新建成投用的两座现代化“净水器”——湟乐、北川污水处理厂正不间断运转,守护着这条母亲河的清澈。
走进湟乐污水处理厂,仿佛进入了一座科技感十足的“水工厂”。预处理车间内,浑浊的生活污水经过粗格栅的“梳篦”,较大的垃圾被一一拦截;细格栅区,细小的砂粒和悬浮物被过滤出来。在核心的生物反应池,数米深的池水中,活性污泥正翻滚涌动。通过厌氧、缺氧、好氧三个阶段的“生物疗法”,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吃掉”,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我们采用A2/O-A+MBR工艺,出水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处理后水质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西宁湟乐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主要处理收集到的城区居民生活污水。与传统污水厂不同,湟乐污水处理厂创新采用装配式建造,钢结构厂房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拼装完成,从开工到投用仅用89天。
去年9月,刚刚建成的西宁北川生活污水处理厂主要满足青海教育园区、北川工业园区部分生活污水,处理范围东至宁大高速以东、西至海湖大道(包括生物园区三期)、北至北川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南至刘家沟路的污水处理服务。“目前我们处理能力每天达3万吨,采用‘预处理+多级AO+MBR膜+接触消毒’工艺,自动化程度高、出水水质好。”西宁北川生活污水处理厂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投资13.5亿元,建成投用湟乐、北川两座污水处理厂,以‘新建厂+调蓄’方式,将污水处理能力由49.75万吨/日提升至62.75万吨/日,大幅提升我市污水处理效能,保证湟水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湟水河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保护好湟水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责任重大。西宁作为省会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直接关乎湟水河水质的好坏和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湟水河沿岸,一座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如同高效的“生态净水器”,它们日夜不停地“吞”进浑浊污水,“吐”出汩汩清流,在这持续运转的净化循环中,守护着湟水河水质,为母亲河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解锁污泥处置新路径
污水处理厂不仅要让污水变清,还需妥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泥。西宁聚焦这一实际,探索形成“污泥处置中心+生活垃圾配比掺烧+水泥窑协同”的综合型污泥处置路径。
在污泥处置中心,经过全面升级改造后,大幅提升了污泥脱水、干化的效率与质量,污泥处置能力提升33%。“污泥处置中心采用板框压滤深度脱水工艺,主要接收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三污扩能项目、第六污水处理厂、湟乐污水处理厂、北川污水处理厂共6个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通过前端调理及高压压滤,将含水率降低至不高于50%,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规范要求。”负责运营及管理西宁污泥集中处置项目的西宁湟水高能环境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与此同时,还完成污泥专有填埋场一、二库区建设并投入使用,已有效处理污泥19万吨,为污泥提供了安全、规范的“归宿”。
畅通城市管网“血脉”
保障城市排水管网的安全运行,关系城市内涝治理,关系河湖水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坚决扛牢企业生态环保治理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力实施城区混错接排水管网改建、老旧雨水管网更新改造、污水管网缺陷专项整治等三项工程,系统推进问题整治,最大程度减少雨污混流、排水管网汛期溢流污染风险,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聚焦城市排水设施短板弱项,创新采用非开挖、人工+机械并进等手段,高效养护2098.15公里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坚持‘以日促周、以周促月、以月促年’,采取‘混错接整治+腐蚀管网治理’方式,高标准整治排水管网混错接268处、管网缺陷330处,不断提升城市排水管网韧性水平。”西宁市排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污水处理厂的层层净化、污泥处置中心的妥善处理以及排水管网的全面整治,原本浑浊的污水完成了生态蝶变。这汩汩清流,裹挟着西宁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坚定决心与创新智慧,带着高原独有的问候,欢快地奔向母亲河的怀抱。
(记者 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