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绎史】
作者:谢亚迪(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
朱熹被公认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将读书治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与学生的教学问答,被详细记录在《朱子语类》等书中。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朱熹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不少教益。
宋代书院的兴盛,就有朱熹的功劳。朱熹在不惑之年收徒办学,在闽北,他亲自创办了数家书院。六十多岁时,朱熹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重整已经荒废的岳麓书院,亲自编制教材并授课。他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阐明了教育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是朱熹第一次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的榜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以科举为“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朱熹还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有点像后世的客座教授制度,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朱熹不仅重视“高等教育”,还很注意“学前教育”。宋代时,儿童被重视的程度比此前大为提高。系统思考儿童教育的著作,就有司马光的《家训》,吕本中的《童蒙训》和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朱熹编纂的《童蒙须知》,明确了儿童教育的重点和次序。他提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强调通过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来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与现代心理学“行为塑造认知”的理论不谋而合。
有学者根据《朱子语类》中论及儿童的部分和《小学》等著作,归纳出关于朱熹儿童教育的六个方面。1、强调胎教(优生优育);2、婴孩至成人,不分男女皆须受教(普遍教育);3、儿童阶段应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首务(生活教育);4小学阶段重在教以事,大学阶段教以理(活动教育和哲学教育);5、大学与小学是一事(连续教育);6立教、明伦及敬身是修身之本(道德教育)。
朱熹并不把儿童看成是成人的未完成状态,而是把儿童和成人看成是连续的整体,认为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他说:“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在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又说:“古人自能食能言,便已教了,一岁有一岁工夫。到二十时,圣人资质已自有十分。大学只出治光彩。”
朱熹教学注重从实际出发。比如,他发现年轻人读书贪多求快,就叮嘱学生要“戒贪”。他说:“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至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为帮助学生压制自己的贪欲,他还特地介绍了苏轼的读书方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教师往往教不了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在朱熹身上也应验了。作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之一,很多人不远千里到朱熹家向其求教,而他却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外面学习。朱塾(字受之)是朱熹的长子,幼时聪颖,却染上懒散的恶习,尽管朱熹尽力督促,二十多岁的朱塾惰性依旧。为此,朱熹想到古代“易子而教”的方法,将朱塾送到自己的老朋友、大儒吕祖谦那去学习。临别前,朱熹连夜写下一封家书——《训子从学帖》交给朱塾。
朱熹地位最高的学生是当时的皇帝宋宁宗。在宋代,给皇帝讲课的官员叫经筵官。在两宋名臣中,司马光、程颐、朱熹都做过经筵官,给皇帝上过课。《鹤林玉露》中说:
宋庆元初,赵子直当国,召朱文公为侍讲。文公欣然而至,积诚感悟,且编次讲义以进。宁宗喜,令点句以来。
经过当时重臣赵汝愚推荐,朱熹成了宋宁宗的老师。朱熹积极性很高,编了不少讲义呈给宁宗。宁宗很高兴,让朱熹把讲义加上标点再送来。这件事还在《两朝纲目备要》中有记载。
上忽宣谕曰:“向日令卿写讲议册子,何久不进入?”奏曰:“未奉进止,未敢遽上。”上曰:“速进来。”初,熹既写成册子,欲点句读而未敢启。上忽曰:“可一就点成句来。”奏曰:“容遵禀进入。”
朱熹为皇帝讲《大学》。他把讲义写好,本想加标点,却怕伤了宁宗自尊,让人以为皇帝读不懂无标点的文章。出于这样的顾虑,朱熹迟迟没有进呈讲义,直到宁宗催问,并明确要他“点成句来”。朱熹才放心地把加上句读的讲义呈上,这说明朱熹重视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在一次进讲后,朱熹问宁宗:“不知所进《大学讲义》,圣意以为如何?”宁宗若有所悟地说:“看来紧要处,只在求放心啊!”朱熹十分高兴,顿首称谢:“陛下拈出‘求放心’之语,正是圣学要领,愿推而广之,见诸实行,不愁不为尧舜之君!”
朱熹与皇帝表面相处融洽,但他“急于致君,知无不言,言无不切,亦颇见忌惮”,不仅让皇帝有点如坐针毡,还让其他重臣感受到威胁。
一日经筵晚讲,朱熹借发挥《大学》义理,当面批评君主“但崇空言,以应故事”。晚讲一结束,宁宗就给朱熹颁下御笔:“朕悯卿耆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可知悉。”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打发朱熹回家。宁宗给他最终的评语是:“朱熹所言,多不可用。”在46天内,朱熹给皇帝上了7次课。朱熹的教学理念虽不见用于当朝皇帝,但他并没有失败。
朱熹的门人遍布天下,他的学说被后世尊崇,成为元、明、清三代官方意识形态。韩国受朱子学影响形成了“退溪学派”,日本兴让馆的师生至今齐诵《白鹿洞书院揭示》。这彰显了朱熹教育的生命力和长久的影响力。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8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