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次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 东轻书写航天装备制造硬核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9:59:00    

□文/本报记者 桑蕾 杜清玉 摄/本报记者 刘心杨

在工信部公布的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再次榜上有名。这是东轻第三次获得单项冠军,也是全国首家获得三个单项冠军的企业。

东轻何以能够连续获此殊荣?日前,记者走进东轻,听科研人员讲述“冠军”背后的故事。

中厚板厂智能化生产场景。

百炼成钢 “稀土合金”技术升级

都说东轻是“祖国的银色支柱”,这家建设于“一五”期间的老厂,是新中国第一家铝镁加工企业。拥有近百项专利和1200余项专有技术诀窍的东轻,一直在为神舟、嫦娥、天宫和天舟做材料供应。

20世纪初期,国外开始添加钪元素制成稀土合金,使材料在减重的同时能够承受极端温度。2006年,东轻开始研发,成为国内首家对其开展工业化研究的企业。东轻技术质量中心主管工程师路丽英就是研发团队中的一员。

添加的比例是关键,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反复试验。“从投料开始到铸锭成型,顺利的情况下需要将近24小时,我们的科研团队也需要一直跟着工人师傅们在现场。”路丽英说,每次试验都充满期待,但当几十次、上百次试验失败后,每一段从分厂到办公室的路都是她的“疗伤旅途”。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话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责任和勇气。“没时间伤感,每次失败后,走在回去的路上都会忍不住流眼泪,然后回到办公室再从头开始。”路丽英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东轻研发的稀土合金实现批产生产,较航天领域使用的传统合金拥有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屈服强度提高了70%~80%。“这就像是在寒冬腊月,我们穿着厚重的军大衣御寒,现在技术升级,我们只需穿一件轻薄的羽绒服就够了。”路丽英说。

中厚板厂。

破茧成蝶 “20米板材”工艺突破

2007年,我国对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立项,对镁铝合金材料提出高强、高韧的新要求,不久后,东轻承接了这一研发和生产任务。

中国铝业集团首席工程师任伟才说,那时候东轻制作的材料最大规格8米,任务要求长度达到20米,大规格板材需要足够大的铝合金锭坯,而以往东轻锭坯厚度为300毫米,宽度为1.3米,新的板材锭坯厚度要增加到500毫米,宽度要达到1.6米,需要工序全面升级。

任伟才是该项目负责人,即使过了10余年,他依然清晰记得众人围在铸造生产线周边,一遍遍铸锭的场景:东轻将研发、生产各环节的一流研发人员和工人师傅都汇聚到这一项目上来,可谓尽锐出战。每次试验,东轻的领导都会来到车间督战,压力如炉火一样炽热地烧在每个东轻人的心头。

从最基础的材料成分研究开始,东轻人为了找到能够实现高强、高韧平衡的最佳组合,他们对元素含量进行了无数次的调整和试验,每一次调整都需要大量的试验验证。从合金成分的设计到制造工艺匹配再到热处理调控,经过几十次工业试验后,他们通过精确控制合金成分和优化热处理工艺,成功破解了高强、高韧这一特性难题。

虽然有了配方,但生产工艺却又遇难题。

铝镁合金铸锭,边浇筑边用冷水冷却,这是东轻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工艺,已经沿用五六十年,可是这传统工艺最多只能铸造到1米多长就开裂了,铸锭成型彻底难住了大家。

2011年,高校技术团队的加入为东轻的科研人员带来了一种新理念——采用挡水装置让铸锭逐渐冷却。

这种与传统铸锭理念完全相反的操作并不容易被接受。由于挡水装置不好操作,每天要反复擦拭工具,非常麻烦,一时间反对声浪四起。任伟才鼓励大家说:“这个操作理论上是可行的,国外也有成功的案例,我们要试试这个新理念、新方法。”

然而在试验中,新工艺并没有一次成功,幸好团队及时发现装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调整,最终,通过一周的反复试验,厚500毫米、长4米、宽1.6米的铝合金锭坯成功出炉,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那可是当时国内第一块这么大尺寸的锭坯,也是首次应用挡水板技术取得的成果。”任伟才骄傲地说,所有工作人员都围在铸锭周围拍照,不禁感叹道:“对于前沿技术要敢于尝试。”

智能数控。

逆风执炬 “创新突破”高端制造

2012年,象征着东轻新工艺新能力的中厚板厂建成,投资10余亿元的全新进口生产线成为东轻的“新门面”。

此时,为大飞机研发的新材料已经进入轧制阶段,正是中厚板厂大显神威的时候,轧制厚500毫米、长4米、宽1.6米的铝合金锭坯,要求轧机轧辊的轧制力均匀分布,新生产线还没完成过这样的任务。

“外国工程师说,从来没有轧过这么厚的板材。”

“如果没成功,再把轧机弄坏了,损失可就太大了。”

中厚板厂的主管们纷纷表示担忧,但任伟才很有信心。

主抓这一项目的东轻副总吕新宇对任伟才说:“如果能把大家说服,就按你说的来。”任伟才准备好PPT,向大家讲授强变形理念:通过大压下量、高应变速率的轧制工艺,使金属材料在轧制过程中发生剧烈塑性变形,从而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组织性能。按照新生产线的能力,绝对可以做到。

数智化控制中心。

虽然现场没有反对声,但众人的疑虑并没有消除。在这种压力下,任伟才还是按动了轧机按钮。

正因为有了敢想敢试的这股劲头,如今的东轻中厚板厂可以生产从8毫米到200毫米厚,最大宽幅可以达到3.7米的全合金系产品。东轻三次获得单项冠军的产品均出自这里。

站在中厚板厂轰鸣的轧机旁,回想起当年的故事,任伟才说:“这不仅是东轻的胜利,更是中国高端材料发展的里程碑。从神舟飞天到C919翱翔,从传统工艺的桎梏到国际前沿技术的突破,东轻人用一次次‘从零到一’的豪赌,书写了中国制造的硬核答卷。”

如今,东轻的车间里依旧灯火通明,科研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星辰大海——第六代航空合金、深海装备材料、新能源领域应用……这条路注定荆棘密布,但正如路丽英常说的:“哭过之后,我们只会跑得更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