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施昕更在其家乡杭县良渚镇附近发现许多地点出土黑陶和石器,从而进行发掘。从 1936 年 12 月至 1937 年 3 月,施昕更主持了三次对良渚镇的考古发掘,收获了大量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远古文化遗存。1937 年春天,施昕更写就《良渚 —— 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印刷被迫中止。在董聿茂的呼吁和坚持下,1938 年《良渚》一书终于问世。此后,良渚的考古发掘因战争被按下 “暂停键”。
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后,良渚的考古工作才恢复稳定、高效的节奏。1983 年对良渚镇的河口埭、水口头、莫家里、唐家头四处地点进行试掘,均发现良渚文化堆积。1986 年对反山进行有计划发掘,清理良渚文化大型墓葬 11 座,出土大量珍贵文物。1987 年在瑶山首次发现良渚文化祭坛遗迹,并清理良渚文化高等级大墓 11 座。反山和瑶山的发掘被评为中国「七五」期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6 年至 2007 年发现良渚古城墙。城墙底部铺垫石块,其上用纯净黄土堆筑,底部宽度约 40~60 米,保存较好的地段高度约 4 米。如此规模和考究的遗址,证明此处应是良渚文化某个时期或某个区域的中心都城所在。
2019 年 7 月 6 日,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良渚古城拥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规模极为庞大。良渚王城有 300 多万平方米,其外郭城达 631 万平方米,相当于 8 个故宫大小。外围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 100 平方公里,是当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整体建筑土方量约 1000 多万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和管理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形态。
良渚城内有多处粮仓,在莫角山宫殿区南部曾有近 20 万公斤稻谷因火灾被烧毁,而这只是良渚古国粮食储备的冰山一角。城外,如杭州临平茅山遗址有 5000 多平方米的水稻田,宁波余姚施岙遗址有十多万平方米的良渚时期稻田。丰富的粮食储备反映出当时农业的发达和社会的稳定。
从众多墓葬资料可以看出,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普通老百姓到最高级的统治者,起码能分出四五个等级。高级墓葬的陪葬品以玉器为主,因为玉器稀有。例如,三叉形器通常配有长玉管,作为冠饰,是权贵的象征。玉钺则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玉梳背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低等级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既少又单一,反映出良渚文化玉器在当时社会属于上层人物享有的 “奢侈品”。
在良渚,玉具有重要的祭祀功能。良渚最著名的玉琮是神像的载体,统一信仰,是社会高度发达的标志。在距今 5000 年左右,长江下游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神,玉琮作为神权、王权的象征,反映了良渚社会的高度统一。国际考古学泰斗科林・伦福儒也认为良渚已进入文明阶段,是一个国家。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距今约 3500 年殷商时期。然而,良渚遗址的申遗成功,打破了西方对文明标准的单一认知。西方曾以青铜器、文字和城市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但这并非国际通用标准。中国的考古事业起步较晚,一些经验和评判标准多是西方在古埃及、古西亚、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上总结的。而良渚文明虽没有青铜器,遗址中虽有原始符号但还不能认定为文字,却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城规模、丰富的粮食储备、明显的阶级分层和统一的信仰,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良渚文明的发现,让西方了解到中国的文明进化和埃及等其他文明是同步的。
良渚文明以玉器、有等级的墓葬、城市等为标志,与古埃及和西亚以大型城市、金属、文字为标志的文明区别明显。良渚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如内圆外方的玉琮是神像的载体,象征神权;中央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璧象征财富;石斧造型的玉钺象征军权。从众多墓葬资料可以看出,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普通老百姓到最高级的统治者,起码能分出四五个等级。高级墓葬的陪葬品以玉器为主,低等级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既少又单一。同时,良渚古城拥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规模极为庞大。这些鲜明的文化特色,展现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
良渚文明的城市规划、玉器制作、宇宙观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融入中华五千年文明主脉。良渚古城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其占地规模领先后世 1500 年。城内核心区域有大规模建筑群,外围水网密布,沟通着不同层次的聚落和千顷农田,墓葬、祭坛等散布其中,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城乡结构。良渚玉器制作工艺精湛,有的花纹只有 0.1 毫米宽,像头发丝那么细,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制作一件玉器所耗费的精力巨大,但也体现了良渚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良渚的统一信仰,以玉琮为神像的载体,反映了良渚人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对后世的宗教、哲学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良渚文明的考古发现对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积极意义,有力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软实力。
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申遗,让世界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辉煌。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拥有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先进的农业生产、复杂的社会分层和独特的精神信仰。这一伟大的考古成就,让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自豪。
良渚文明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通过对良渚文明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良渚文明的考古意义更加凸显。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同时,良渚文明也为我们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良渚文明的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为我们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实证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