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之所以难以实施,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助学贷款作为政策性贷款,其目的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办理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不愿意承担贷款贴息和规定比例的贷款风险补偿,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也不愿意承担风险补偿责任,这使得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贷款的推广和实施。
由于我国个人信用系统尚未建立,银行在推行助学贷款时面临较大的风险。国家助学贷款通常是无担保信用贷款,需要依赖个人信用,而当前缺乏有效的信用约束和惩罚机制。
毕业生离校后难以联系,部分大学生缺失诚信,导致逾期率和坏账率高。此外,助学贷款的单笔金额小,牵涉人数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益,增加了银行的贷后管理和催收成本。
助学贷款的申请需要提供一系列申请材料,如贷款申请书、家庭经济贫困证明等,这些材料繁琐且要求严格,导致部分学生因材料不足而无法获得贷款。
助学贷款通常需要家长作为共同借款人,但家长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年龄在60岁以下、信用良好和工作稳定。对于无父无母的孤儿,近亲属或法定监护人也可以担起债务人的责任,但这些特殊情况的认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助学贷款通常仅面向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而私立学校和学生学历低于专(本)科生也无法获得申请资质,这限制了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
综上所述,助学贷款难以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机制、信用、管理等多个层面。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从完善政策、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信用系统建设、简化申请流程、合理确定共同借款人资质、扩大贷款覆盖范围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