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日。
吃了那么多年粽子,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粽子叶是咋种出来的?
我先自扇一个耳光,我也是刚刚从网上看到相关信息,才知道粽子叶具体是啥?
家里以前从来没包过粽子,只买过。
从网上看到得,粽子叶一般有两种,南方用得是箬叶竹,北方大部分是芦苇,不知道你们各位那里还有用其它的粽子叶包粽子的么?
一、箬叶竹
箬叶竹,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类。
竿高0.75-2米,直径4-7.5毫米;节间长约25厘米,最长者可达32厘米,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一般为绿色,竿壁厚2.5-4毫米;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隆起,节下方有红棕色贴竿的毛环。
挖穴埋鞭:根据竹鞭长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长条穴,埋入竹鞭,覆土后踏实,浇足水。箬竹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路边或林下,喜阴湿,但又需一定的阳光的生长特性,并结合复轴混生型、单轴散生型竹类培育管理技术,对箬竹高产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为杂灌草混生,或分布于林下。通过劈山、清除杂灌,达到改善、优化生长环境和便于采摘之目的。劈山时,砍除所有灌木、杂草,适当保留乔木,特别要保留各种阔叶乔木,以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从而利于箬竹的生长。而对生长于乔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层林冠郁闭度达0.7以上,则要进行适当的间伐,以提供箬竹足够的阳光。同时,清除林中较大的石块、柴根,从而利于竹鞭繁殖。
削山松土:5~6月为竹鞭生长期,也称行鞭期。因此,5~6月进行削山松土,利于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松土应掌握“近蔸丛浅,远蔸丛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丛生地方要浅,一般削山松土6~10厘米;距离竹蔸(丛)较远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松土15~20厘米。削山松土每隔3~4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损伤幼壮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头、树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结合削山松土进行,将肥料撒施于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后松土遮盖。此时施肥目的主要为竹鞭的生长提供条件,因此要以速效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机肥,这样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营造纯林:由于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纯林,且有的箬竹林叶用利用价值较低,需要改造。通过营造繁殖优质箬竹林,既可方便林农采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采用带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为杉木林、杉木采伐迹地及箬竹片区周围林地,挖穴或开沟造林,株行距:0.5M*1M。
箬竹 病虫害防治
箬竹主要病害有竹从枝病、竹竿锈病;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时清除病虫枝,合理砍伐,使林内通风透光,合理进行水肥管理,促进竹林生长旺盛。大面积发生时喷药防治。防治竹从枝病用200单位的土霉素溶液喷2-3次,效果较好。防治竹锈病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2-3次,效果较好。防治红蜘蛛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喷1-2次,效果较好。防治蚜虫用乐斯本1500倍液喷1-2次,效果较好。
二、芦苇
芦苇生在浅水中或低湿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旱田易受害。
芦苇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米甚至1米以上的根状茎,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
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
在水深20~50厘米,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
在华北平原白洋淀地区发芽期4月上旬,展叶期5月初,生长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上海地区3月中、下旬从 地下根茎长出芽,4—5月大量发生,9—10月开花,11月结果。
在黑龙江5—6月出苗,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7—9月形成越冬芽,越冬芽于5—6月萌发,7—8月开花,8—9月成熟。
小结:生活在于留心观察,小编搞种植得居然也没有去注意过端午包粽子的叶子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你们咋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