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昱
小鹏汽车(09869.HK)日前宣布,其将于2025年底在中国内地率先实现L3级智能驾驶落地。企业方此前曾颇具前瞻性地提出,基于其推出的AI鹰眼视觉方案,努力实现“激光雷达在L3中从必选变为可选”。
激光雷达头部企业速腾聚创(02498.HK)也在近期宣布,与滴滴自动驾驶达成合作,为滴滴和广汽埃安联合开发的首款L4 Robotaxi车型提供技术支持。该车型搭载滴滴新一代硬件平台,配备6个速腾聚创E1补盲激光雷达等33个传感器。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披露L3、L4级高阶智驾量产或落地时间表。行业掀起一股“全民智驾”热潮,“降低高阶智驾上车门槛”成为热门话题。
不过,3月底的“小米SU7碰撞爆燃事故”给这一轮智驾热潮泼了一盆冷水。在一些车企和自动驾驶企业内部人士看来,部分车企过度宣传或选择性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或是不少车辆发生智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述事故中,车主驾驶的小米SU7标准版——并未搭载Pro、Max版本车型配备的激光雷达,且辅助驾驶功能也较两个更高版本的车型减少数项。
随着事件讨论度持续升温,SU7基础版搭载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在极端场景中的技术能力也受到质疑。
当前,高阶智能驾驶领域主要存在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纯视觉派”,主张依靠高精度摄像头和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提升车辆对路况的感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技术路线的代表是特斯拉。另一种则是“视觉+激光雷达”融合方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技术路线具有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和更高的安全冗余,但车端成本较纯视觉方案更高。
多家智驾企业负责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5)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智驾技术的发展路径或许并非简单地二选一,而是如何取长补短,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优化,让智能驾驶技术既安全可靠,又能以更实惠的价格惠及广大消费者。
图源:图虫创意
纯视觉VS激光雷达:前者更易触及,后者负责“兜底”
“全民智驾”与“技术平权”的探索背后,是对成本控制、技术适配与使用场景的平衡。
一部分车企选择依据车型价格配置智驾技术,力求贴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另一部分车企则坚持单一技术路线,专注深耕,希望凭借技术的极致突破来赢得市场。
以比亚迪为例,它推出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分为ABC三套方案。其中,天神之眼A、天神之眼B配备3颗及1颗激光雷达,前者应用于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后者则搭载于腾势Z9GT、汉L等中高端车型。天神之眼C不配备激光雷达,而是靠前视三目摄像头(800万像素双广角+长焦)模拟激光雷达效果,售价10万元以下的海鸥车型就搭载此套方案。
而特斯拉则是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坚决拥护者。去年12月2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发文力挺纯视觉智驾技术,称“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和人眼的视觉系统才是复杂道路自动驾驶的最优解”,矛头直指激光雷达。
今年2月下旬,特斯拉宣布将为中国车主分批次更新软件,优化现有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推出FSD(Full-SelfDriving)重要功能“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吸引众多专业人士测评。
有人因开启Autopilot功能而多次违章,遂得出FSD在华“水土不服”的结论;也有人认为FSD使用体验丝滑,宛如驾龄多年的老司机,可见FSD尚未能完全实现对国内复杂道路场景的高效适配。
此前有自动驾驶公司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消费者而言,车企选择何种智驾技术路线并非关键,重要的是正确了解智驾功能,以及认识到人不能完全依赖智驾。“在这种情况下,车企更有义务理性、克制宣传,不得刻意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水平。”
按照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当下车企宣传的“高阶智能驾驶”均属于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需全程控制车辆;而真正可称为“高阶”的L3级及以上智驾能力并未实现大规模落地。
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在百人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激光雷达是保障高阶智驾安全性的底线”几乎是行业共识。从功能实现角度分析,若车企计划落地L3级及以上需承担主体责任的自动驾驶系统,激光雷达的硬件预埋具有必要性;L2级辅助驾驶更多影响用户体验,消费者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
卓驭科技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也提及,激光雷达的核心技术价值在于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冗余安全性,而不是决定基础能力(如FSD),是否搭载激光雷达的区别只应该在部分极端场景能否使用上。车企是否为旗下产品配备激光雷达,还需综合考虑成本、定位和市场宣传等维度的需求。
而针对行业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纯视觉”时代来临?供应商:激光雷达有更多应用场景
作为行业早期纯视觉智驾方案的代表,特斯拉的技术路径选择对行业生态存在长期影响。
近年,小鹏汽车、蔚来第二品牌乐道也相继布局纯视觉技术路线。深蓝S07、广汽本田P7、纯电版奔驰CLA等已问世或即将上市的新车同样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
目前,特斯拉FSD在国内虽已更新部分功能,但适应程度仍存争议。正如用户反馈的那样,一方面,FSD凭借先进的算法,在部分场景下展现出了流畅的驾驶辅助表现;但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复杂多变的道路条件,诸如复杂路口通行、特殊交通标识识别等情况,FSD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若后续FSD功能升级并在国内市场得到广泛验证,终端消费者是否会因此降低对高成本激光雷达智驾方案的热情,进而使激光雷达应用场景缩减?
头部供应商率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邱纯潮在百人会论坛上表示,车企和供应链企业投入机器人研发是大势所趋。
根据速腾聚创此前发布的2024年财报,年内其实现激光雷达总销量54.42万台,同比增长109.6%;获得营收16.49亿元,同比增长47.2%。其中,应用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激光雷达销量为51.98万台,同比增长113.9%,应用于机器人及其他产品的销量为2.44万台,同比增长47%。
另一家激光雷达头部企业禾赛科技也在向机器人领域进发。
官方数据显示,禾赛科技去年12月10万台的激光雷达出货量中,超过2万台是机器人激光雷达,单月占比超五分之一,广泛覆盖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根据该公司计划,2025年全年,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0万台。
得益于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与机器人领域所实现的高效环境感知、精准定位及智能决策,相关技术理念与应用模式不断外溢,促使农业领域也成为激光雷达的重要应用场景 。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随着机器人应用向复杂、开放环境拓展,其对高精度、零盲区和高可靠性感知的需求提升,单台机器人配备的激光雷达数量有望提升。智能割草机具备使用便捷、产生噪音低和维护便利的优势。目前,随着国内厂商技术突破,智能割草机前期布线痛点得到解决,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带动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销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