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⑤|修炼“绿色炼金术” 这家企业年利润率飙升4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白麟

在传统观念中,化工产业利润增长常常难以摆脱环境成本的羁绊。

然而,来自万州的重庆中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邦科技)却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凭借修炼“绿色炼金术”,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能耗与废弃物排放的“断崖式”削减,更驱动年利润率飙升45%。

位于万州的重庆中邦科技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加氢法”重塑生产逻辑

4月10日,记者来到万州经开区的中邦科技厂区,看到了中邦科技的核心产品之一——2,3-二氯吡啶。这是一种外观平平无奇的白色晶体,却在现代医药和高效农药的精密合成中扮演着“关键骨架”的角色。

该公司总经理孔青明介绍,许多疗效显著的药物分子,其核心结构中都离不开吡啶环,而2,3-二氯吡啶就是搭建这些复杂结构的重要基石。同时,在农业领域,它是合成某些新一代高效、低毒杀虫剂不可或缺的起始原料。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物医药等市场的繁荣,2,3-二氯吡啶需求暴增,产品供不应求。然而对很多化工企业来说,生产代价也不小。

“过去,业内生产2,3-二氯吡啶普遍依赖的是‘烟酰胺降解法’。”孔青明说,这套技术就如同“漫长而曲折的跋涉”——该方法以烟酰胺为起点,需经过多达4大步、19道细分工序,包括霍夫曼降解、多位氯化、重氮化及桑德迈耳反应等,流程冗长复杂。

其弊端也十分明显:首先是效率低下且选择性差,副产物多导致分离困难,总收率仅50%-70%;其次是涉及不稳定的重氮盐,存在安全风险。

更关键的是环境负荷巨大,每生产一吨产品,就会伴生大约40吨废水和高达8吨的固体废弃物。

处理这些“三废”,需要花费一大笔钱。

“我们一个生产批次大约700公斤产品。以前用老方法,光是处理废水(约30吨,处理费9000元)和固废(约6吨,处理费12000元),成本就要21000元,再加上能耗,成本超过5万元。”孔青明说,这种生产方式,吃力不讨好,抛开原材料成本根本挣不到多少钱。

中邦科技决心闯出新路。自2016年起,该公司研发团队历时三年攻关,于2019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工业化应用了“加氢法”这一原创技术,最近几年技术越发成熟。

简单而言,这种新方法就是以2,3,6-三氯吡啶为原料,利用特定的钯碳催化剂,如同精准的“分子手术刀”,只需要一步反应,就直接得到目标产物2,3-二氯吡啶。

“听起来很简单,但关键在于催化剂的选择性,这是技术难点,也是我们耗费心血攻关的重点。”孔青明回忆道,这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与调整。

这项行业首创的技术,带来的效益是革命性的。首先,生产成本断崖式下降:能耗降低超60%;三废处理成本更是骤降超95%,其中固废几乎实现零产生,废水产生量减少90%。

综合下来,每生产700公斤产品,就节省成本约4万元。

其次,工艺简化,产品收率提升至80%以上。

最后,源头大幅减排,避免了危险的重氮化步骤,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

将单批次效益放大,经济影响更为惊人。“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年产3000吨2,3-二氯吡啶。”孔青明透露,仅成本节约一项理论上就可达1.7亿元以上。这为公司预测年利润率提升45%提供了坚实基础。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受访者供图

系统优化让绿色效益“积少成多”

中邦科技的绿色实践并未止步于核心工艺的突破,而是展现出系统性的优化思维。他们认识到化工生产的整体性,想要挖掘出每一个环节的“绿色潜力”。

例如,该公司投入30万元对产品精馏塔进行了升级改造,用连续精馏替代了能耗高、效率低的间歇操作。这次改造如同将“烧开水”模式变为“温泉”模式,能量利用更平稳高效。

升级改造产品精馏塔。受访者供图

结果是每吨产品蒸汽单耗降低约3吨,电耗降低约100千瓦时,月产量提升约50吨,全年直接降本约251万元。

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余热回收利用——成品精馏产生的大量热蒸汽被收集在特制的余热罐中,再作为其他工序的热源使用,就如同“用煮饭的蒸汽再炖个汤”,让每一份热量都物尽其用。

这些配套的节能措施,与核心的加氢法工艺相辅相成,共同强化了中邦科技的绿色制造基础。

一张贯穿始终的“绿色成绩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邦科技的绿色发展成效不限于一域,而是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

在土地集约利用上,公司厂区容积率(0.65)和建筑密度(40.24%)均优于国家标准,2024年单位用地面积产值高达30.89亿元/平方公里,远超区域平均水平,实现了高效产出。

在原料源头管控上,中邦科技严格执行绿色采购,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与绿色承诺,建立评价体系,确保原材料安全无害。同时,新工艺的应用使所需原材料种类从15种减至9种,直接减少了物料消耗和潜在风险。

在生产过程洁净化方面,该公司更是投入巨大。废气处理设施高效运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的5%(削减率超95%),氮氧化物甚至未检出。废水首先在内部循环利用至少10个周期,少量外排废水经专业处理后回用,2024年废水回用率高达82%,最终外排指标同样远低于标准的5%。

工作人员在厂区生产。受访者供图

孔青明介绍,该公司已设立能源管理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2024年单位产值能耗(0.54tce/万元)远低于重庆市行业平均水平(0.82tce/万元)。单位产品取水量(10.6立方米/吨)优于行业水平(12立方米/吨)。

原稿点击: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⑤|修炼“绿色炼金术” 这家企业年利润率飙升45%-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