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保姆一声吼,79岁老人保住355万存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7:44:00    

“你现在不要碰手机了!”

杭州上城,就在雇主接到可疑电话时,保姆一声吼,及时阻止被骗。

家住闸弄口的杨大伯今年79岁,近期因为一起交通事故导致腿脚受伤,行动不便。

儿子担心母亲照料不过来,便雇了保姆刘女士照顾父亲。

4月17日6时许,杨大伯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称其快件送达失败,无人接收,详情需要回拨指定电话了解。

杨大伯一时间没想起自己买过什么,便回拨了。

图源上城公安

电话那头自称“某短视频平台客服”。

面对老人的询问,对方压根没提快件的事,反而话锋一转,称杨大伯开通了会员直播带货服务,每月要收取800元。

听到每月都要扣钱,大伯慌了神,赶忙向对方询问如何取消。

对方随即通过电话“指导”大伯拿出银行卡操作。

在一旁打扫房间的刘女士,见老人一上午电话不断,还翻出自己的银行卡。“起初以为他是在处理交通事故后续,可当听到取消会员时,我就觉得可疑。”随即,她联想到了先前在网上看到的反诈宣传,隐约感觉雇主被骗了。

“我现在就发过去……”在电话那头的催促下,杨大伯准备将收到的验证码短信转发过去。

刘女士见状赶忙上前,焦急地大吼:“你现在不要碰手机了!发过来的验证码你都不要动!我马上给你报警!”

刘女士向民警说明情况 图源上城公安

同一时间,上城公安也接到了反诈预警,称杨大伯接到了可疑电话,疑似正在遭受诈骗。

闸弄口派出所民警许志坚带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大伯,保姆大姐说的是对的,这验证码一出去,你的钱可能就没有了!”

许志坚从刘女士处了解情况后,立即对还有些茫然的杨大伯解释,同时对他名下的银行卡逐一进行保护性支付。

因发现及时,大伯名下存款355万元保住了。

据了解,保姆刘女士今年49岁,来自安徽。

她平时经常会在网上浏览一些公安发布的反诈案例。“这种事情发生在眼前,我肯定要阻止,在这里工作也是缘分,总不希望雇主家里被骗!”

民警给反应迅速的刘女士连连点赞。

电话一响,黄金万两?——客服诈骗已成“全民公敌”

“您好,我是**平台客服,您购买的尿不湿检测出甲醛超标,现在给您退款……”

“您名下的京东白条利率过高,需要配合关闭,否则影响征信……”

这些看似“专业又贴心”的来电,十有八九是骗子挖的坑。根据警方数据,2024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中,“冒充客服类”诈骗占比高达37%,单笔最高被骗金额达200万元。骗子们精准抓住现代人网购频繁、重视征信、害怕麻烦的心理,把“客服”身份变成诈骗的万能钥匙。

骗子“客服”的经典剧本——这三步让你防不胜防

第一步:精准“撒网”,冒充权威

骗子会冒充四大类身份:

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售后专员”;

金融机构:银行信用卡中心、支付宝、微信支付“风控部门”;

政府机关:医保局、教育局“工作人员”;

生活服务:快递公司、运营商“理赔专员”。

关键细节:

能准确说出你3个月前买的拖鞋品牌、上周退货的订单号;

来电显示可能是“+852”“+00”开头的境外号码,也可能是伪装的“官方短号”。

第二步:制造危机,切断理性

骗子的话术模板:

退款理赔:“商品质量有问题”“快递丢件”“误开会员要扣费”;

征信威胁:“白条利率违规影响征信”“学生贷款记录未注销”;

安全验证:“账户异常”“涉嫌洗钱”“需要配合资金审查”。

心理学套路:

恐惧施压:“两小时内不处理就永久封号/影响子女上学”;

利益诱惑:“双倍赔偿”“赠送优惠券”;

技术话术:“清空贷款额度”“关闭百万保障”“下载屏幕共享软件”。

第三步:诱导转账,收割钱包

终极目标就是让你转账或泄露密码。常见套路:

钓鱼链接:短信里带一个“退款中心”网址,点进去就让你填银行卡、验证码;

屏幕共享:忽悠你下载“Zoom”“云会议”等App,实时监控你输入密码;

安全账户:声称“验证资金流向”,让你把钱转到“国家认证账户”;

网贷套现:指导你在借呗、微粒贷借钱,再转到“对冲账户”。

警方提示

核实身份官网认证

如接到冒充客服的电话,一定不要轻信,应返回官方平台或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核实情况。

拒不透露个人信息

身份信息、银行账户、验证码、各类密码要小心保管,绝不透露。

不加好友不开视频

如对方要求添加私人社交账号或至各类视频会议软件进行共享视频等协助操作,一定要果断拒绝!

绝不转账、借贷

如对方要求操作转账或者进行借贷,统统不要理会!一定是诈骗!

谈及征信切勿慌张

个人征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任何人无权删除或修改,如对个人征信存疑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潮新闻、极目新闻、澎湃新闻、泸水县人民法院、光明网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