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立秋不入秋,天凉白露后”白露节气的风俗饮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09 08:14:23    


露凝而白 残暑渐收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有显著变化的节气,白露以后,气温下降,天气明显转凉。在古人的观念中,习惯于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所以用“白”形容秋露。从这里也能看出,白露实际意味着天气已经转凉。白天的温度虽仍可能超过三十度,但最低温已经降低了不少。

俗话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时仍会很热,每天都得准备一盆水洗澡降温;但到了白露就不能赤膊露体,免得着凉。

白露都有哪些饮食习俗?

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降低了气温,也带走了空气中的水分,人体常会感觉干燥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燥”。此时适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滋补身体,俗称“补露”,各地“补露”方式不尽相同。

白露茶,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袁瑾曾公开介绍,南京人尤爱一口“白露茶”,当地人常讲“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说的正是白露茶,较之春夏两季的茶叶,白露茶胜在平和醇厚。白露茶是对白露前后采摘茶叶的统称。若论及具体品种,则以乌龙茶最佳。乌龙茶,性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不寒不热,润肺、除燥、清热、生津,有利于秋季的身体保健。

白露酒,有了茶自然少不了酒,说到白露酒,最有名的莫过于湖南郴州的程酒。程酒取当地程江水,于白露日酿造,古为贡酒。当地人用白露米酒兑土制烧酒,酿成后入坛密封,埋于地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开封时酒色褐红,入口香甜,后劲十足,有“酿可千日,至家而醉”之说。南朝《梁书·刘杳传》中记载了文学家刘杳与任昉谈酒的故事。任昉认为世上并无“千日醉”的酒。刘杳提醒他说,桂阳程乡有一种“千里酒”,喝了以后回家即醉,与“千日醉”也差不多。可见程酒成名甚早。

龙眼,在福建地区,特别是福州流传着一句话“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功效,而白露前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时吃龙眼再好不过。

鳗鱼,白露时期的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的最佳时节,因此民间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在东南沿海地区,最正宗的吃法便是冰糖鳗鱼,在切成两寸的鳗鱼段内嵌进猪油,两端贴上姜片,入锅放少许水,煮沸撇去浮沫,加黄酒,用猪油包裹,放油酱,放冰糖,文火慢煮便可。

白露养生饮食建议

白露至,秋燥更加明显,们常常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等症状。

应尽量避免羊肉、狗肉、辣椒、花椒等大温大热、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加重秋燥。

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合理饮水很重要。一个成年人每天的摄水量至少为1500毫升,饮水要多次少量,最好在清晨和临睡前各饮水200毫升。若活动量大、出汗多,应增加饮水量。

可适当食用当季新鲜多汁的果蔬,如雪梨、鸭梨、萝卜、黄瓜、西红柿、葡萄、香蕉、广柑、椰子、枣、豆浆等,以及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品等柔润食物,益胃生津。这些食物可以互相搭配,煲汤、煮粥、榨汁等。

平时烹饪可以适量多放一点儿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病菌,预防肠道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