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如何赋能实体商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4:21:00    

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2023年以来,全球AI技术加速渗透各行各业,实体商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作为目前国内管理规模最大的商业管理集团,珠海万达商管集团在营万达广场已超过510个,遍布全国228个城市,通过实体规模优势叠加数字技术能力,其正在重塑商业空间的运营逻辑。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万达方面了解到,珠海万达商管集团以“万达智慧商业”平台为核心,成功突破1300万名用户,推动510余座万达广场及153个外部商业项目实现智慧化运营,已成为“数实融合”的典型案例。

从信息平权到招商平权

据了解,实体商业长期面临信息孤岛、选址低效、供需错配等痛点。比如在商户端,可能遇到品牌信息获取不及时、大小品牌机会不均等、跨区域拓展成本高昂等问题。而在商管端,同样会因商铺基础信息不全面、线上线下客流数据难以关联等,导致品牌商户与铺位并不匹配。

针对这些问题,珠海万达商管集团于2023年6月推出“万达智慧商业”平台,聚焦两大核心场景——智慧选址和智慧经营。

具体来说,就是把线下万达广场和实体商铺“搬”到了线上平台。大到城市偏好、商圈定位周边配套,小到铺位户型、客流坪效、业态品类等,事无巨细地都呈现在数字万达广场上,从而使招商选址信息更透明、更公平。

作为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租赁服务B2B平台,目前,万达智慧商业已更新至2.0版本,覆盖510+的城市数据,提炼出300+数据/AI模型,形成PB级规模的商业数据中台。

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信息壁垒,更通过300余个AI模型实现“招商平权”,为品牌商户提供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信息平权是第一步,招商平权才是目标。”珠海万达商管集团副总裁张晶强调。据他介绍,平台上线至今,已累计上线16万+数字铺位,助力4639个品牌进入新市场,888个品牌实现下沉经营,单店选址决策周期缩短40%以上。

以魅KTV为例,通过分析客群消费偏好与商圈活力,平台精准锁定晋中大学城万达等年轻人聚集区域,快速填补市场空白。

记者了解到,万达智慧商业的突破不仅在于数据整合,更在于赋予商业空间智能化决策能力。平台通过AI算法建立品牌与铺位的精准匹配机制,并推出“总对总”联发落位服务,整合“选址-加盟-开店”全链路,实现全国万达广场“一键落位”。

截至目前,万达智慧商业已帮助4639个品牌进入新市场,助力888个品牌实现下沉经营,为468个品牌完成了区域市场加密。

此外,平台基于海量数据构建“数字大脑”,帮助品牌优化业态组合、挖掘第二增长曲线。例如,新茶饮品牌“茉莉奶白”借助平台匹配大庆萨尔图广场优质铺位,开业即登顶当地饮品类热门榜;椒爱水煮鱼则通过消费者行为分析,精准调整门店策略,实现业绩跃升。张晶表示:“数字化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商业空间有温度、会思考的驱动力。”

激活区域协同效应

珠海万达商管北区公司正在成为智慧商业落地的典型样本。

截至目前,北区业务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及东北三省5省1自治区2直辖市,辐射70余座城市、120+万达广场,形成华北与东北区域商业活力网络。

依托“万达智慧商业”平台,北区累计吸引290万名线上访问用户,促成33万+品牌与招商团队对接,5367家商户成功落位,数字化招商效率提升超60%,成为珠海万达商管集团内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

据了解,传统招商流程中,品牌从选址考察到签约平均耗时3—6个月,而北区通过数字化工具将周期缩短至30天内,部分案例甚至实现“24小时极速闭环”。

以沈阳“乐人码头VR”为例,品牌通过线上匹配盘锦双兴路万达广场,从考察到签约仅用24小时,预售9天销售额突破10万元。

“效率是商业竞争的核心。”北区公司总裁许粉指出,平台通过智能分配资源,将招商周期缩短至少100天,并实时推送铺位信息,显著提升品牌响应速度。目前,北区数字广场已吸引33万+品牌对接,2024年新开业项目平均招商完成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7%。

截至目前,万达智慧商业已上线153个非万项目、1.5万+非万铺位,促成1074个外部项目落位。除了推动自身转型外,记者了解到,珠海万达商管集团还持续向中小商业项目输出数字化能力,激活区域协同效应。

平台打通省际消费数据,帮助品牌识别跨城消费趋势——例如,基于北京五棵松商圈年轻客群的娱乐偏好,向天津、石家庄等项目导入剧本杀、潮玩等新兴业态;针对东北冬季消费特点,定向推荐火锅、温泉体验等季节性品牌。2024年,北区非万项目接入量同比增长210%,河北廊坊胜芳未来广场通过平台二次定位,日均客流提升2.6倍,出租率提升1.67倍。

许粉强调:“北区的价值在于验证数字化可规模化复制,未来将向行业开放‘智慧招商系统’,推动区域商业体从单点竞争转向生态共赢。”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相关文章